陳道前,正是在杭州駐泊過的神衛軍右廂都指揮使。
話說陳琦和陳道前本就是族兄弟,陳琦本名陳道業,在拜入無涯子門下後,才改名陳琦。
二人的祖父曾官拜尚書右仆射,所以陳道前得恩蔭入仕。而陳琦卻無心仕途,一心求武問道,入豹林穀十年不出。
如果不是父親過世,陳琦又無兄弟,他是不會回到汴京,接手了這雲涯茶樓的生意。
陳琦和陳道前同宗同輩,自小就有來往。雖一個為商,一個為官,但二人身為士族子弟,皆身懷報國之心,對朝廷一味屈膝求和早已心生怨憤。
在杭州接到北上勤王的詔令之後,陳道前率大軍一路疾馳,終於趕在金軍合圍之前抵達汴京,成為回援京城為數不多的禁軍之一。
宣化門陷落之後,陳道前帶兵在北城和金軍激戰一日,才被迫放棄外城城牆。而他負責防守的陳橋門和景陽門也是最後失守的城門。
如今,趙官家已經投降了。但陳道前卻不願做個亡國之臣,更不願做個不戰而降的將軍。
陳道前想不明白,官家為何不戰?不戰的理由也許不少,但能戰的理由卻更多。
汴京的內城還在,不僅城防足夠堅固,城內宋軍也還有五萬之眾,而能戰的百姓更是以十萬計。
而在城外,且不論各地依然有勤王之師正在趕來,就是在河東、河北也依然有數十個州縣在宋軍手中。
金軍雖然以東西兩路大軍直搗汴京,才有了今日之圍。但他們依然是呈孤軍深入之勢,隻要重新奪回在黃河以北的幾座重鎮,就可以一舉切斷金軍的補給線。
內城未破,疆土尚廣,士卒可戰,民心亦可用。陳道臨就是不明白,這官家如何就降了?
這其實也並非陳道前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眾多武將的共識。
隻不過,在這個文官當道的時代,卻輪不到他們做決定,甚至連麵聖進諫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