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宣示於眾人,林遠圖也不著急讓大家立刻作答。
他拍了拍手,命人給眾人端了點茶水果盤。
今日之議題,算是科舉中的策論,敢答、能答、妙答的,那都是人中龍鳳,如果答得令人滿意,說不準就被最接近講台的官家收為門人,半隻腳踏上仕途。
朱標饒有興致地看著這場辯論會,就想聽聽古人對明朝海禁是什麽看法,因為在後世,學者們都討論過這個事情,大致上是分成了兩個派係,一撥人說朱元璋海禁是錯誤的決定,幾乎是給大明朝的拜亡埋下了伏筆;另一波人則說朱元璋的海禁是曆史推進的必然結果。
而在朱標看來,海禁之政策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在大明朝當時的環境下,唯有海禁,才能與民休養生息。
“洪武三年,陛下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陛下撤銷浙江明州、福建泉州和廣東廣州三個市舶司。”
“陛下這些舉措,都是在為海禁做準備!”
眾目睽睽之下,有人登台了。
登台之人三十有幾,做書生打扮,一身儒氣。
“在下宋矩,江右吉州人士,洪武三年秀才出身。”書生落落大方,雖然隻是個秀才,但其早在十一年前就取得了功名,足見其才智很不一般。
“宋某以為,陛下海禁之策,符合本朝國情。其一,是我大明新朝初立,百廢待興,加上舊朝殘餘勢力依然存在於近海海島上,不肯投降。故以海禁之策,迫使他們子困於海島。”
“其二,本朝糧食產量並不高,若經海運銷售至海外諸國,那必然導致百姓無糧可食,屆時,原本作價一兩的糧食,可能需要二兩、三兩,甚至更高的加錢才能買到。故以海禁之策,保國內百姓安穩,家家有糧可食。”
“其三,本朝與諸國建交尚不穩定,孱弱如高麗、倭國也時常侵擾我大明沿岸,加上海寇猖獗,我大明商船幾無自保之手段,時常有財物掠劫之事發生,因此,商物流通並不順暢,且損失巨大。故以海禁之策,以防我大明國資流失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