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非標準答案: 四鄰不安

13

第二天,我們把童娘娘家的行李搬上車。從此這幾隻箱子就會孤單地留在車肚裏過夜,不必再下車進房間了。它們的主人已經結束了旅行,隻有它們還形式主義地繼續向前,完成原先的行程計劃。

導遊到底像他自己所標榜的那樣,是個當過老師的文化人,已基本從昨天怨天尤人的情緒中擺脫出來。除了上車後逐一點名而不再按組報數之外,看不出與前幾天有什麽兩樣。出了意外,團友們也覺得晦氣,心照不宣地回避這個話題。童娘娘一家空出的前排座位沒人替補坐上,而徐老師失了談心的良伴,消停了許多,也沒再讓兒子看動畫片,似乎自覺禁止一切娛樂節目以誌默哀。

在這樣安靜的氣氛中,導遊發揮了自己的專長,將他據說價值每小時1000元的本地宗教史課向我們無償傳授。我一直對這裏的人種、宗教源流、文字、語言等問題半知半解,借此機會拋出疑問。不知是我真有水平,還是導遊對我青眼有加,或者存心對我昨天的“義舉”投桃報李,我開口後本來擔心自己的提問會影響他的發言或幹擾到其他人,可導遊總是點頭說:“嗯,肖奕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來解釋一下。”

中午,在澄碧如玉的冰川湖畔徜徉時,我接到了小娘娘的電話。她掛心老鄰居童娘娘家事情的進展,特意打電話來探問,甚至準備親口向童娘娘致以慰問。這天上午,小娘娘火速與幾位曾經的鄰居取得聯係,將段玲玲的噩耗廣而告之,交流了各自所知道的童娘娘情況,互通有無地拚全她回上海後的生活圖景,為她多舛的命運灑了一掬同情淚。

小娘娘的描述以多個“造業呀”的感歎來形成停頓。童娘娘的女兒在三歲時暴露出腿疾,並且被各大醫院宣布為不可逆轉。孩子父親——與童娘娘再婚前已有一子的段先生不能承受命運之重,便遠赴日本,以期能與前妻、兒子複合。童娘娘倒是堅毅地把女兒撫養大,據說從小學開始,童娘娘就買了全套的教輔書,每天晚上都把女兒當天的功課全部重講一遍,仿佛女兒白天在學校什麽也沒聽到一樣。在她的努力下,女兒雖然身有殘疾,居然考上了重點中學,後來盡管沒像童娘娘期待的那樣考上好大學,可也讀了大專,學的是與腿力無關的會計專業。接受殘疾人工作可以體現企業的包容、公益、大愛,又有稅收上的優惠,所以段玲玲也不難找工作,當然,想找個理想的工作——名頭要響、說出來要體麵、離家要近、不能辛苦卻又收入可觀、人際關係還得好處的——卻相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