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箴賜帛
唐史紀:太宗即位,張蘊古上《大寶箴》。其略曰:“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於己,因心於民。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就大。樂不可極,樂極生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壯九重於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羅八珍於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內荒於色,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貨,勿聽亡國音。勿謂我尊而傲賢慢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安彼反側,如春陽秋露;巍巍****,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栗栗,用周文小心。《詩》雲:‘不識不知。’《書》曰:‘無偏無黨。’眾棄而後加刑,眾悅而後行賞。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汶汶而暗,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雖黈纊塞耳,而聽於無聲。”上嘉之,賜以束帛,除大理丞。
唐史上記:太宗初登極時,有一書記官張蘊古上《大寶箴》一篇。大寶,是人君所居的寶位;箴,是儆戒之辭。人臣不敢直說是箴規天子,故以大寶名箴。這箴中的言語,字字真切,句句有味,從之則為堯、舜,反之則為桀、紂。人君尊臨大寶,須把這段說話常常在目,做個箴規,方可以長保此位,所以名《大寶箴》。太宗深以蘊古之言為善,賜他束帛,升他做大理寺丞。
觀太宗納善之速如此,其所以為唐之令主,而成貞觀之治者,蓋得於是箴為多。
縱鵲毀巢
唐史紀:太宗時,嚐有白鵲構巢於寢殿之上,合歡如腰鼓。左右稱賀。上曰:“我常笑隋帝好祥瑞。瑞在得賢,此何足賀?”命毀其巢,縱鵲於野外。?
唐史上記:太宗時,嚐有白鵲結窩巢於寢殿之上。其巢兩個合而為一,有合歡之形,又兩頭大,中腰小,恰似那樂器中腰鼓的模樣。左右侍臣都說道:“凡物相並,則不能相容。今兩鵲為巢,合而為一,形狀殊常,實為稀有。此蓋天地和氣所鍾,主上聖德所感,理當稱賀。”太宗說:“不然,昔隋帝不好賢人而好祥瑞,至於亡國。我嚐笑他。以我看來,隻是得賢臣、理政事、安百姓,使天下太平,這才是真正的祥瑞。至於珍禽奇獸,不過一物之異耳。何足為瑞而稱賀哉!”遂令人毀其窩巢,而縱放白鵲於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