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張居正全集(全6冊)

子部·帝鑒圖說?1

林翠霞點校

聖哲芳規

任賢圖治

唐史紀:堯命羲、和,敬授人時。羲仲居嵎夷,理東作;羲叔居南交,理南為;和仲居昧穀,理西成;和叔居朔方,理朔易。又訪四嶽,興舜登庸。

唐史上記:帝堯在位,任用賢臣,與圖治理。那時賢臣有羲氏兄弟二人、和氏兄弟二人。帝堯著他四個人敬授人時。使羲仲居於東方嵎夷之地,管理春時耕作的事;使羲叔居於南方交趾之地,管理夏時變化的事;使和仲居於西方昧穀之地,管理秋時收成的事;使和叔居於北方幽都之地,管理冬時更易的事。又訪問四嶽之官,著他薦舉天下賢人可用者,於是四嶽舉帝舜為相。那時天下賢才,都聚於朝廷之上,百官各舉其職。帝堯垂拱無為,而天下自治。

蓋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雖以帝堯之聖,後世莫及,然亦必待賢臣而後能成功。《書》曰:“股肱惟人,良臣惟聖。”言股肱具而後成一人?,良臣眾而後成聖,意亦為此。其後帝舜為天子,也跟著帝堯行事,任用九官十二牧,天下太平。乃與群臣作歌以紀其盛,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所以古今稱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斯任賢圖治之效也。

諫鼓謗木

唐史紀:堯置敢諫之鼓,使天下得盡其言;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

唐史上記:帝堯在位,虛己受言。常恐政事有差謬,人不敢當麵直言,特設一麵鼓在門外,但有直言敢諫者,著他就擊鼓求見,欲天下之人,皆得以盡其言也。又恐自己有過失,人在背後譏議,己不得聞,特設一木片在門外,使人將過失書寫在木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過也。

夫聖如帝堯,所行皆盡善盡美,宜無諫可謗者,而猶惓惓以求言聞過為務,故下情無所壅,而君德日以光。然欲法堯為治,亦不必置鼓立木,徒仿其跡,但能容受直言,不加譴責,言之當理者,時加獎賞以勸勵之,則善言日聞,而太平可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