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凋落的曇花:新莽王朝興亡往事

(七)王田公有

對於土地問題的嚴重性,王莽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土地過度兼並的根本原因在於製度問題。上古之時先王製定的“井田製”,是一個完美的製度。一個成年男子可分到百畝土地,交納十分之一的稅收。國家富足,人民安樂。

王莽進一步認為,正是因為暴秦敗亂聖人之製,廢井田,改用商鞅 “以耕養戰、以戰保耕”的耕戰結合之法。這種政策的好處在於,能夠極大地調動民眾參與作戰的積極性。結果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掃滅六國,使得國家統一。

不過,由於井田製的被廢,弱勢群體(貧苦老弱鰥寡孤獨)的土地被強權勢力吞並。有權有勢者占據著無數膏腴美田,而窮苦人卻無立錐之地。漢承秦弊,二百年來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大部分民眾因土地製度的不合理而變得更加窮困。

王莽認為西漢開國以來的低稅收政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他多次對臣下們說,文帝時下詔減輕土地稅,宣布所有的土地一律按三十分之一征稅,本來是想減輕民眾的負擔,緩和矛盾。再加上以錢代勞的役、賦、貢等稅金,民眾們雖然是“三十稅一”,實際上卻繳納了百分之五十的稅!

貧富分化日趨嚴重,權貴富豪日漸驕奢**逸,醉生夢死。窮人衣食無著,活的連富人家的狗都不如。為了生存,窮苦百姓隻能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幾年來各地不斷發生的暴動反抗,足以證明這一點。

王莽對當時設立奴婢市場很是不滿。他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奴婢雖然身份下賤,但是他們也是人。把人與牛馬放在市場裏買賣,實在太不人道!奴婢市場必須取締,交易必須停止。

應該說,王莽的這種看法是相當深刻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有很好的合理性。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卻是令人瞠目:恢複“井田製”,土地一律收歸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