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實驗室用的氰化鉀藥品比原來的重了,我們查看了購買記錄,蕭峰市第一中學購進氰化鉀藥品為250g,我們稱量的結果是199。72g。
根據實驗室駱老師的交代,他們做了三次氰化鉀的實驗,每一次分為四組,一組用量為5。2g。按照這樣計算的話,他們實驗消耗量總共是62。4g,也就是說,理論上他們剩下187。6g。
科學實驗的藥品用量要求非常精準,特別是他們老師做的科研,需要發表論文的實驗要求就更為苛刻,就算再大的失誤,都不可能多出10g來。
實驗室的規範管理不可能讓藥品有增重的機會,而且氰化鉀幾乎不吸收空氣中的水份,可以排除環境因素導致的藥品重量加重。
第二,我們取了一小部分的氰化鉀藥品配成了溶液,然後在酒精燈上用灼燒環沾取溶液灼燒。
通過鈷玻璃,我們可以看到,火焰中存在兩種顏色,紫色和黃色,這說明了溶液中存在著不同的金屬離子。
有化學基礎的人應該知道,透過鈷玻璃,鉀離子在火焰中燃燒的顏色為紫色,而鈉離子在火焰中燃燒的顏色為黃色。
火焰的顏色並合提示著溶液裏麵有鉀離子和鈉離子的存在,進一步證實了林老師的猜想--實驗室裏麵的氰化鉀已經被人調換過了。
那麽摻加在氰化鉀裏麵的另外一種化學藥物到底是什麽呢?我們繼續做了進一步的藥品分析,氰化鉀混合物裏麵驚奇的出現了氧元素。
氰化鉀本身是由鉀、碳、氮元素組成,出現了氧元素是絕對不正常的。小雅根據元素組合,推測到混合物有可能是碳酸鈉或者是碳酸氫鈉,這兩種藥品也是白色晶體物質,可以達到魚龍混珠的目的。
“駱老師,你們實驗室過期的藥品裏麵有沒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這兩種藥品?”林老師讚同小雅的說法,放下手中的燒杯,轉頭問了實驗室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