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撚軍,是這個家族的頂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為項城縣的地主豪紳,捐了個同知官位。袁世凱係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劉氏,他於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於大清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北之袁張營。袁世凱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書到。
家,言與撚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袁世凱被其嬸母牛氏(袁保慶之妻)撫養長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為後嗣。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後又隨袁保慶宦遊濟南、揚州、南京諸地。在南京,袁世凱師從曲沼學習武藝,並“喜遊覽山水,複善騎射,課暇則策馬登覽清涼山、莫愁湖、太平湖諸勝跡”。4]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誌學“萬人敵”。嚐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5]13歲時袁世凱曾製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充分體現了袁世凱的雄心。
1873年夏,袁保慶病死於南京任上,袁世凱扶柩回籍安葬,其後居住於陳州府淮陽縣。1874年初,從叔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見袁世凱遊手好閑,命其赴北京家學“讀書上進”。6]從同治十三年到光緒三年,他正正經經在北京讀了4年書,長進很大。他自己說過,那幾年,為了要博一個功名,他讀書累到吐血,都沒考取一個舉人,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7]袁保恒、袁保齡兄弟對其管束甚嚴,袁世凱亦頗知自勵,且有嚴師督導,數年間大有長進。是年底,袁保齡致函保恒說:世凱可堪造就,雖“文章尚不入門”,但已“竟是上中美材”了。8]1876年秋,袁保恒兄弟命袁世凱返回河南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成功。落榜後,袁世凱於同年10月與沈丘於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恒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袁世凱在賑災期間表現出相當強的辦事能力,工作熱心,頗有優異的表現。1878年,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後來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袁世凱以袁保恒的捐賑款而獲得“中書科中書”的官銜。9]同年秋,袁世凱再度參加鄉試,仍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詩文付之一炬,忿然說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