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拜見教主大人

第40章 大元帥6

這樣就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劃算的買賣。

因之,趙無忌每逢新占領一個地方,必定訪求這地方的讀書人,軟硬都來,網羅在幕府裏做秘書,做顧問,做參謀。

徽州的老儒畢升,告訴趙無忌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對趙無忌後來的事業極有影響。

從渡江以後,趙無忌還是遭遇到糧食的困難最多。

幾年來到處戰亂,農村壯丁大部分從軍去了,土地上的勞動力大大缺乏,加上戰爭**,糧食收成減少。

各處軍隊的給養,形式上數目大半,招安鄉村百姓繳納糧草,叫做齋糧,其實還不是等於搶劫。

生產減少,消費量相對增加,百姓餓死多,軍隊更加吃不飽。揚州的青衣軍甚至拿人做糧食。

在行軍的時候,出征軍士概不支糧,按照趙無忌軍令:“凡入敵境,聽從的就均勻分配。若攻城而被抗拒,任從將士分配,隨意拿取。若投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如此則人人奮力向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還是說雅一點是征收糧草,老實一點呢?搶糧。檢刮這一詞的來源,是同時候苗軍創的。苗軍打仗,靠檢刮供給,檢刮的意思是抄掠,不過比較上分量還重一點,重到刮幹淨不留一點兒的地步。

這種辦法,不打長遠算盤的時候,倒也方便。

局麵一開展,計算一下,政權的鞏固靠老百姓服從,要糧要稅都出在老百姓身上,全家幹了,下次向誰要?而且,把老百姓逼到無路可走,他們也會反抗,不是自找麻煩嗎?孔仲武和胡大海都打報告,以為屯糧這辦法要不得。

趙無忌想了又想,要立下一份好基業的另想辦法:與其向老百姓搶,不如自己來生產。

古書上有過屯田的例子,乾坤王朝十八年,坤曆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複農田生產,供給軍需;又分派諸將在各處開荒墾地,立下規矩,用生產量的多少來定賞罰。且耕且戰,幾年工夫就成績顯著,倉庫都滿了,軍食也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