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民國年間,天津衛什樣雜耍集中的地段,首屈一指的是南市三不管,河北鳥市位於其次,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是河東地道外——泛指老龍頭火車站的後身,過了鐵道那一大片。東到大、小唐家口,西至朱家墳,南靠海河沿,北到祥發坑。
早年間隻有鐵道沒有地道,遍地水坑沼澤、亂葬崗子,還有大片大片的蘆葦**子,零零散散分布著幾個小村子,人口也不多,村民們土裏刨食,農閑時去車站、碼頭、倉庫幹些零碎活兒,掙幾個外快。由於天災人禍不斷,河北、山東等地的災民吃不上飯,聽人說九河下梢五方雜處,能養活窮人,便拖家帶口逃奔至此。蓋不起正經房子的窮人,隻能結草為屋,打葦開荒,平澤挖渠,墊土培基,逐漸形成了鐵道環繞下的一大片村落。當時的鐵道疏於管理,外來的災民也沒見過火車,過鐵道不懂避讓,開火車的想刹車也刹不住,經常鬧出事故,多次聚眾索賠,引發了不小的衝突。最後由官府出錢,在鐵道下挖了一條半露天的地下通道,上邊過火車,下邊走行人,這才有了“地道外”的別名。
有懂風水的人說過,自打開通了地道,若幹村落形同一個大灶,地道相當於灶口。一陣陣大風灌入灶口,吹得灶膛裏烈焰熊熊,將來必定百業皆興,幹什麽什麽火。到後來果應其言,隨著四麵八方的難民不斷湧入,地道外人口驟增,一天比一天熱鬧。初來乍到的窮人,往往以賣苦力為生,比如拉膠皮、扯小套、打八岔、扛大包之類的力氣活兒,早出晚歸掙一天吃一天,勉勉強強餓不死人。漸漸混熟了人頭地麵兒,便有人勾結勢力、拉幫結派,做起了行會生意,盤剝勞工,豢養打手,欺行霸市,大發橫財。隨著有錢人越來越多,供他們花錢的地方也多了。到得民國時期,地道外大街小巷、九衢三市,從早到晚人頭攢動、絡繹不絕,飯鋪酒館、曲藝園子、茶樓妓院一家挨著一家,有的是吃喝玩樂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