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賽牛毛。出了宣武門往南,有個地方叫菜市口,是舊時處決犯人的法場,那是四九城裏最熱鬧的所在,趕上出紅差,京城最火爆的戲園子都沒這兒熱鬧。清王朝垮台之後,決囚的刑場改到了城郊,不在鬧市行刑了,如今那裏早已變成了宣武區[1]菜市口商場,車水馬龍,人流如潮,仍和當年一樣繁華。您要想看看百餘年前刑部劊子手斬首的鬼頭刀、淩遲的分屍刀,就隻有去國家博物館參觀了。咱這回先講一個清朝末年發生在菜市口法場的真實故事。
明朝殺人的法場在西市,如今叫西四,到北京一提東四、西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西四是西四牌樓的簡稱,與東四牌樓相對。清朝將法場換到宣武門外的菜市口,那地方菜攤特別集中,是個大菜市場,京郊農民車推擔挑,把時令蔬菜運到京城販賣,久而久之形成了這個菜市場,每天買菜賣菜的人絡繹不絕。法場設在菜市口也是因為這地方熱鬧,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讓普通老百姓都看看王法森嚴,最好老實巴交地活著,別輕易犯事兒。
清朝最重的死刑是淩遲,千刀萬剮,說文了叫“磔刑”。劊子手將犯了大罪的死囚,赤身**綁到木樁子上,一刀刀碎割。淩遲最少八刀,多者三四千刀,囚犯死了之後梟首示眾,剩下的屍骨剁碎了喂狗,從肉體上把這個人徹底消滅。這種刑法太殘酷、太不人道,到清朝末年就給廢除了。
清末廢除淩遲之前,有一個法國人來到北京,這人是個攝影師,帶著照相機到菜市口拍了一組照片。這組照片記錄了三次淩遲酷刑:頭一次是個老太太,第二次是個很瘦的男子,第三次是個壯漢。這三個死囚受刑的過程,從頭到尾被法國人用照相機拍了下來,雖然是黑白照片,可那血腥程度仍讓人毛骨悚然。他回到法國把這組照片製成了明信片,外國人本來以為遙遠的東方古國很神秘很美,一看這淩遲的照片,都感到野蠻殘忍,跟想象中的不一樣。清朝皇帝也覺得讓洋人這麽看中國不好,隨即頒旨廢除了淩遲酷刑。這些照片現在在網上都能找到,翻拍的法國明信片,膽大好奇的可以搜來看看,反正我是不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