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白猿客棧

第十八章:吾義固不殺人

第三殿,洞闊爾殿,是陰山古刹最早的殿堂,建於乾隆十四年,前經堂,後佛殿,高三層。殿前有一廣場,一道二十五米長的荷花池繞殿而掘,池中蓮葉枯藕層疊,其深不見底,泥水如墨,不透亮光。

池上本有石橋,奈何被外力毀去,隻剩對岸的兩顆水泥樁子還泡在水裏。

“嘩啦——”

一聲水響,池塘的泥水深出,浮起了一顆人頭,那是一個眼白上翻的老嫗,膚色蒼白如紙,額上青紫色的血管清晰可辨,兩隻手在胸前抱了個山字手,手上皺紋和黃斑層層疊疊,指甲如鷹勾,森冷泛光。

“疍人越氏,見過白猿掌燈。”老嫗的聲音嘔啞嘲哳,聽得我泛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原來是白水郎,張三眼有禮了!”我也拱了一個山字手,算是回禮。

疍人,又稱疍民。古籍有載:星分翼軫,在地為漢,在水為疍,許多古代誌書都認為疍民是秦漢時期亡國於西漢的閩越人後裔,即“蛇種”,疍民人數稀少,常年漂泊於海上,在封建王朝中,世代入“賤籍”,不準陸居,終生以船為家。據清代侯官、閩縣兩縣的舊誌記載,疍民“其人以舟為居,以漁為業,浮家泛宅,遂潮往來,江幹海澨,隨處棲泊。各分港澳,不相淩躐。間有結廬岸上者,蓋亦不業商賈,不事工作,習於卑賤,不齒平民。閩人皆呼之為曲蹄,肖其形也。以其腳多彎曲故也,俗亦謂之為乞黎雲雲。視之如奴隸,賤其品也。”疍民世代在官府的壓榨之下,入海采珠奪蚌,水麵風浪不定,水下惡魚叢生,采珠人百不存一,故而自幼習練了一身好水性,自唐宋起,在江湖上便闖下了“白水郎”的字號。

“請張大掌燈過橋!”越氏微微一笑,緩緩的沉到了水裏。

我左右顧盼了一陣,尋了兩塊破木板,將棺材緩緩推入水中,將自己整個人用繩子捆在了蓋子上,打好了活結,將繩扣銜在口中,兩手各抓了一塊木板,緩緩的向對岸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