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真慶幸自己的一失神被池隊逮到。有時候想想,還真是後怕,被刑警稱為“靈感”的一刹那,當時腦子裏隻不過一閃而過的念頭,隱隱約約、模棱兩可,如同纖細的一束光,似乎旁人的一記咳嗽,手頭的一條短信,就會把它完全遮擋、拍散。如果這樣,他們恐怕永遠就與嫌疑人擦肩而過了。但後麵劉浩更沒想到,就是起源於這個“念頭”的行動,居然差點要了他和左晗等人的命。
第三天走訪,在逐步排除前一晚到訪死者家中的親戚、妻子單位中發生過口角的同事等數人後,劉浩對於這個念頭的初步想法落實為在名單中鎖定一名嫌疑人的行動。他是中年死者夫妻的前房客,曾經和人合租住在同一棟樓的另一套一室戶中。事發後,他突然從打臨時工的飯店不辭而別,說是回老家。他在上海的護工姐姐回家後發現桌上有一張字條:“姐,我闖大禍了,先回老家避避風頭,你不要告訴別人。”嫌疑人姐回答問題時種種撒謊跡象的微表情全被左晗看在眼裏。回去匯報後,池逸晙親自出馬,曉以輕重利弊,嚇得她趕緊把字條的事情抖了出來:“警察同誌,你們要幫幫我弟,他這人內向,有什麽事都憋著,一定是碰到什麽難事讓他走投無路了。”
通過公安技術偵查手段,他們很快鎖定了嫌疑人的地理方位。曾大方帶隊,左晗、臧易萱自告奮勇,左晗的理由是“師傅到哪裏,我要到哪裏,否則學不到東西,再不濟我能幫你們開車、判斷嫌疑人是否說真話。”臧易萱的理由是從現場提取的皮屑來看,同死者的體征無一匹配,她強烈懷疑這是凶手因為長期居住在潮濕半地下室引起的手部濕疹,在穿脫手套時無意間殘留下來。“因為皮屑太過細碎,他痕跡破壞現場時根本就沒有留意到。”臧易萱甚至帶了她的儀器裝備,這樣,如果嫌疑人一旦落網,她能第一時間查驗是否為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