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之棟梁在為朝廷勞心勞力,堂中幾個年輕人卻甚是開懷得意。
李光弼、郭子儀和皇甫惟明雖為武將,可也出身大族,文化底蘊自是不會缺,更別說長於皇家的李嗣升和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並且一路讀了博士的王世川了。
隻不過在坐的書生們,王世川可真是不敢小看。
王維是四人中年紀最小的,此外,還有李頎、孟浩然、高適三人,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是在唐詩史上赫赫有名。
可惜此時,除了王維名動京城,其餘三人皆是寂寂無名。
不過,雖然寂寂無名,可是豪情卻是衝天起。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李頎念完,看著高適笑道:“達夫此詩甚妙,此次春闈,榜上必有達夫一席之地。”
詩的確是好詩,可是考科舉也不是作詩就行的吧!
王世川雖然對唐朝科舉不是很懂,但也知道是要看文章的,不說文采如何,三觀也要合了主考官的意啊!
不過王世川又想到,書上的這些詩人好似都是鬱鬱不得誌的,如此才有靈感作詩。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山水詩人,李頎同高適在邊塞詩上又頗具才名。
倘若他們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又如何放浪形骸在山水間,又如何直抒胸臆在邊城呢!
有得必有失,有些事,當下無法解釋細說。
“我看呐,此次春闈,狀元非摩詰莫屬。”高適看著王維說道。
王維臉倏地紅了,不知想到了什麽,臉上現出惆悵來,李頎見了,忙悄悄扯了高適一把。
高適驀地一怔,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笑著打了個哈哈,心裏想著什麽才能把這事情掩過去。
突然腦中靈光乍現,高適恭敬得朝李嗣升說道:“大王,素聞宮中有一能人,寫了半首《將進酒》,我等幾個苦思良久,也無法作出下半首來,不知大王可否為我們引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