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嶽南:中國考古探秘紀實文學叢書(全11冊)

走出混沌

1974年初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八百裏秦川[1]。返青的麥苗在幹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塵沙飛揚的大地上,有氣無力地祈求著上天的恩賜。

水,在這片堅硬廣袤的黃土地上,一切生命都需要水的滋潤。

忠誠的祈禱並沒有感動上帝。日複一日,不曾有一滴水珠從天上灑下。此時,坐落在驪山[2]腳下的西楊村也不例外,或許,因村的大部分土地正處於驪山北麓大水溝口的山前洪積扇上,沙質土壤蓄水性極差,農作物的成長多半靠天,才越發加重了村民們對水的關注與對麥苗的厚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成年人都深深懂得,當田園的麥苗枯萎之時,也是他們自身的生存受到脅迫之日。

秦俑坑發現時的地形地貌

本書講述的故事從這裏開始了。

夕陽的餘暉籠罩著村南的柿樹園,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楊村生產隊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站在柿園一角的西崖畔上,兩人眼望著這片隻長樹木、不長莊稼的荒灘,再三猶豫,躊躇不定。

太陽從西方落下,小鳥跳動著在樹林中急匆匆地尋找棲身之處。楊培彥吐了一口煙霧,將紙卷的煙蒂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腳,終於下定決心,揮起笨重的钁頭在腳下石灘上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圈:“就在這裏吧!”

楊文學望望驪山兩個山峰中間那個斷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圓圈在一條直線上,心想水往低處流,此處既然跟山峰間的溝壑相對應,地下水肯定不會少。於是他點了點頭說:“也好,但願土地爺幫忙吧。”

此時的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不規則的圓圈意味著什麽。

翌日晨,以西楊村楊全義為首的楊新滿、楊誌發等6個青壯年,揮動大钁在楊培彥畫的圓圈裏挖掘起來。他們要在此處挖一眼大口徑的井,以解決燃眉之急。盡管地麵布滿了沙石,钁到之處火星四冒,但在幹旱中急紅了眼的農民,還是以銳不可當之勢穿越了沙石層。將近中午,工程進度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