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嶽南:中國考古探秘紀實文學叢書(全11冊)

湮沒於曆史中的信息

第二天,考古人員攜帶工具到農民打井處實地勘察。大家站在荒蕪的田野上,看到當地農民挖出的那個深4.5米的方坑,從斷麵農耕層以下布滿了紅燒土、灰燼、陶片和俑的頭、臂、腿。俑雖已殘破不堪,但多少可以看出它的大小。如此規格的陶俑,使考古學家們大為驚異,盡管此前他們在陝西這片黃土高原上挖過不計其數的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等墓葬,卻從沒見過如此高大的陶俑。禁不住從內心驚歎道:“奇跡,真是奇跡!”

在一番感慨驚歎之後,考古人員按照發掘程序工作起來。首先是對地形地貌的調查,通過現場勘察知道,這裏位於驪山北麓、秦始皇帝陵園東門的北側,距陵園東垣外約1.5公裏,地處驪山溪水和山洪暴發衝積扇的前沿。多年來,屢經山洪的衝刷和淤沙堆積,形成了1米多厚的沙石層,表麵浮積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上麵長滿了灌木叢和當地常見的柿樹、杏樹等。

當地理環境搞清之後,又進行了一係列的拍照、文字記錄、測量等對考古人員來說不可或缺的工作,然後開始普查。通過查找文獻,走訪當地群眾,發現曆代王朝編纂的史書上,沒有任何有關兵馬俑的記載,一切故事都來自於民間——

信息之一: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後,親率大軍東渡黃河,直撲北京。多爾袞帶領數十萬八旗子弟進駐山海關以東的茫茫雪原,虎視眈眈翹首西望。大明帝國已走到了它的盡頭,向曆史的死海沉去。

由於戰火連綿,驪山腳下難民雲集,西楊村頓時添了不少逃難的百姓。

依然是春旱無雨,村中僅有的一口井已無法滿足眾人的需求。於是,難民們便組織起來,到村南的荒灘上掘井取水。

一切都極為順利,僅三天時間,井下已冒出清澈的泉水。然而,一夜之間,井水又流失得不能倒桶提取,眾人見狀,無不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