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考古人員進入工地,圍繞趙康民原來發掘的俑坑向外擴展。此時,考古人員對發掘前景並未抱很大的希望。從考古的角度來看,此處距秦始皇陵太遠了,兩者很難扯到一起。退一步說,即使此處是給秦始皇陪葬的俑坑,按過去考古發掘的經驗,也不會有多大的規模,估計最多十天半月就可全部發掘完畢。沒想到發掘之後,半個月下來,連俑坑的邊都沒摸著。這太令人驚奇了,“怎麽還有沒邊的俑坑?”考古人員覺得有些不對勁。
考古人員開始在俑坑四周鑽探
是太令人驚奇了,凡是陪葬坑,當然就會有邊有角,隻是這邊和角已大得超過了考古人員的想象之外。
當俑坑拓開到四百多平方米時,仍舊不見邊際,考古人員大為驚訝,有人提出疑問:“這是不是陪葬坑?如此規模的陪葬俑坑,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未曾發現過。”
考古人員使用的洛陽鏟
“不能再繼續發掘了,還是先派人探查一下再說吧。”死人唬住了活人。考古人員麵對這支地下大軍神秘莫測的陣容,不得不考慮重新派出偵察部隊探查虛實,以防中了埋伏。
發掘暫時停止,考古隊將遇到的情況和心中的迷惑向領導小組做了反映,同時提出了要求增派力量進行鑽探的建議。這個建議很快得到批準。於是,8月初,又有3名考古隊員來到了俑坑發掘工地。其年齡和知識結構為:
王玉清,52歲,北京大學考古訓練班結業。
程學華,41歲,北京大學考古訓練班結業。
杜葆仁,37歲,高中畢業。
3名隊員進入工地後,開始在俑坑周邊用考古探鏟打孔鑽探。
考古探鏟又名洛陽鏟,這種鏟為古代盜墓賊所發明創造。中原洛陽一帶的盜墓賊大多以此鏟作為盜墓的主要工具,它的作用是無須將墓掘開,用鏟在地下打個小孔,通過帶出的土層和其他物質,就可分析判斷出地下所埋葬的一切。有經驗的盜墓老手,隻要將鏟打下去,憑發出的聲音和手中的感覺,對地下的一切便了如指掌。隨著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20世紀20年代末期洛陽鏟被加以改進,成為考古工作者的專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