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嶽南:中國考古探秘紀實文學叢書(全11冊)

劍光照空天自碧

一號俑坑中的陶馬與戰車殘跡

隨著俑坑的擴展和陶俑的陸續出土,考古人員的思路也隨之開闊活躍起來,按照古代兵馬一體的軍事形製,既然有如此眾多的武士俑出土,應該還有戰馬俑埋在坑中。可是這遲遲不肯麵世的戰馬陶俑又藏在哪裏呢?

地下的戰馬似乎感到了人們尋找自己的心聲,就在青銅戟發現的第三天,它們的第一個群體麵世了。

這是四匹駕車的戰馬,馬身通高1.5米,體長2米,四馬齊頭並立,駕一輛木製戰車。盡管戰車已經朽掉,但馬的神態和雄姿仍給人一種奔馳疆場、勇往直前的真實氣概。

隨著陶馬與木車的出土,發掘人員再度陷於亢奮與激動之中,而使他們更加亢奮與激動的,則是青銅劍的出土麵世。

這是一個寒冷的下午,在坑內西南角一個殘破的陶俑下,一把鍍金的銀白色銅劍,靜靜地躺臥在泥土中,盡管經曆了兩千多年泥水浸蝕的漫長歲月,當考古人員發現時,它依舊閃爍著昔日的雄風華采——通體光亮如新,寒氣逼人。由於當時民工眾多,人員混雜,未敢當眾提取,悄悄地用土掩沒。待全體人員收工後,袁仲一等考古人員才再次圍攏過來,按照考古程序將銅劍提取出來。此劍長達91.3厘米、寬3.2厘米,其形製與長度為典型的秦代精良寶劍。它的出土,無疑為研究秦代兵器的製造和防腐技術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原始實物證據。同時,它在誘使人們重新憶起了“荊軻刺秦王”那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同時,也解開了這個故事留下的千古之謎。

青銅劍出土時情形

荊軻刺秦王漢畫像石(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前石室第1石第4層石)

公元前222年,強大的秦軍滅掉趙國後,兵臨易水,劍指燕國。燕國軍臣人心惶惶,眼看國亡在即,燕太子丹為挽救危局,導演了一幕荊軻刺秦王的曆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