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發掘,一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麵積為14260平方米的大型兵馬俑坑終於被揭開,飽受了二十多個世紀黑暗擠壓之苦的六千餘件兵馬俑和數十輛戰車麵世了。人們在親眼目睹了秦兵馬俑神姿風采的同時,也有機會對它們的設計和創造者做進一步的考察與探索。
據史學家司馬遷撰著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可以看出,這位後來的始皇帝嬴政,在公元前247年他13歲登上秦國王位的同時,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了。建造人數最多時達到七十餘萬人,前後修建達39年,直到他死亡並葬入地宮後,陵園的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其規模之龐大、建築之複雜可想而知。
修築帝王陵墓作為一項巨大的土木工程,在尚無先進機具的古代,必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為數眾多的人工。而由於治陵工程曠日持久,很自然地賦予了它祝壽和永恒的表象功能。也就是說,帝王生前所屬陵墓的修築時間越長,預示著其主人越高壽。故,曆代帝王生前為自己修造陵墓便有了“起壽陵”的說法。秦始皇的祖輩秦孝文王就曾把自己的陵墓直接稱作“壽陵”,沒有再取其他的名字。漢武帝17歲即位,活到71歲才撒手歸天。由於在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築壽陵[1],在他入葬時,不但墓內的金銀財寶堆放不下,而且陵園內修陵時栽的樹木也粗大得可以合抱了。
關於秦始皇陵如何修建的問題,曆史上有多種說法,據後來主持過兵馬俑坑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王學理考證,秦始皇陵墓的修築初期,曾采取過一項重大的行政措施,這便是秦王政於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設置的“驪邑”。
“邑”作為城市講,則有“大者曰都,小者曰邑”的區別。作為行政性地域論,則是都、鄙之外的地方。當時秦驪邑統轄的範圍主要是占有今臨潼縣境內的渭河以南地區。隔河,北與高陵、櫟陽相接,南以驪山為界,與藍田為鄰。東西因有零河、臨河,分別同鄭縣、芷陽接壤。由此可以推斷,因陵而設的驪邑,其城址當離始皇陵不是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