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棺床南北兩端的八隻木箱內,裝滿了木俑,其中七箱人俑,一箱馬俑。因木箱受潮氣侵蝕,俱已腐爛黴朽,箱中大部分木俑也已腐爛變質,一觸即散,不易拿取。從地麵痕跡辨析,地宮內可能幾度積水。水的蒸發加速了木俑的壞爛,使之成為現在的狀況。
為搶救木俑,工作隊決定,就在開棺的同時,由白萬玉老人對八箱木俑進行清理,並采取保護措施。
木俑的數量已無法鑒別,估計當在千件以上,比較完整的僅剩三百餘件。仔細辨認,還可看得出是用鬆木、楊木、柳木雕刻而成。人俑多數為男性,其中少數是留有長須的長者。少數女俑,身材都較矮小,呈宮女形象。但無論老少男女,都衣冠整齊,神采飛揚。馬俑則鞍蹬齊備,形態各異。各種木俑稍作藝術排列,便是一幅極為形象的宮廷內府生活畫卷。
考古發現和證實,這種以俑殉代替人殉現象的最早出現,當在奴隸社會後期。一些奴隸主感到用大量的奴隸和牛馬殉葬未免耗費生產力,損失太大,於是便提出了這一替代的辦法。
在安陽殷墟的墓葬中,曾發現過用灰青泥質製做的帶著桎梏的男女俑,但數量不多,看來這種方法在當時尚未盛行。事實上,直到孔子的時代還用活人、活獸來殉葬。一生呼籲仁善的孔子對人殉固然痛心疾首,對以俑代人殉的方法也不讚成。他曾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怕這些之乎者也的語言仍不足以引起眾人的注意,幹脆直言不諱的說:“為俑者不仁。”
這位孔老夫子未免有些糊塗,真正創造和推行以俑代人製度者,在今天看來仍是一個十足的大仁大智之士,此舉不知使多少生命幸免於難。且不說遠古的奴隸社會,就是後期的明朝,其妃嬪宮女之慘死,也足以令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