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梓宮的左側,放置著他的原配孝端皇後王氏的棺槨,其大小形狀和右側孝靖皇後的棺槨相同,保存較好。盡管槨的外側出現裂縫,但無塌陷。從已脫漆的木質看,亦為香楠製成。
槨的蓋部放置著兩個形體不同的青花梅瓶,白地青花,周繪龍紋,色彩與質地尤如宮廷中擺置的梅瓶一樣光豔奪目。兩個梅瓶的底款分別是“大明萬曆年製”和“大明嘉靖年製”。由此推斷,這是孝端皇後生前宮中的陳列品。
這種形式的梅瓶,在1951年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代貴妃墓的發掘中也有出土。明朝的妃嬪,除極少數受皇帝的寵愛被埋在十三陵內,多數都埋在此處。梅瓶作為殉葬品,可能是當時宮廷喪葬的習俗。
發掘人員撬開木槨,一口木棺露了出來。棺外有槨,意在以槨護棺,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屍體。從國內外出土的帝王陵墓來看,棺槨質料不同,層數也有較大差異。在埃及圖塔卡芒法老陵墓的發掘中,就曾發現有石槨和兩層黃金製作的棺。而中國晚期朝代的帝王,則大多采用兩層木質棺槨的形式。這從定陵和清東陵帝後的墓葬中可得到證實。
在孝端棺木的兩側,放置著四塊玉料。這種玉料在帝後三人的棺槨外側已發現二十七塊,到清理結果發現,唯獨孝端的梓宮內又增放四塊。玉料大小形態不一,大部分都有文字。有的墨筆直接寫在玉料上,有的貼著有墨筆字的紙,也有的兩者兼備。寫在紙條上的文字大都工整清晰,寫在玉料上的筆鋒粗糙,字體粗大,且不清楚,少數還有編號,都是記錄玉料的名稱、重量:
玉料十三斤
菜玉一塊重十三斤
六十八玉料十五斤
六十八
菜玉料一塊重十五斤十二兩七十二號
漿水玉料一塊重十
漿水玉料一塊重十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