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人員揭開萬曆皇帝屍骨下已腐爛的綿褥,一個新的奇跡出現了。巨大的棺內整齊密集地排列著一層織錦匹料,其色彩之絢麗,質地之華貴,前所未見,更撼人心魄的是,這層織錦品多達69卷。如此規模龐大的殉葬織錦珍品,不隻國內前所未見,既使是在世界陵墓的出土中也屬罕見。
織錦各自成卷,在兩端和中間又各用一道絲線捆住,稱作“腰封”,中間捆線分開作人字形狀。人字形捆線下方,大都貼有方紙,紙上貼有織品的名稱、產地、匠作及織造年月,有的在年月上方蓋有朱紅色印章。由於長期埋藏於地下,紙上的文字大都模糊不清,發掘人員想盡辦法,但能辨認出來的仍是少數。
上用月白暗蒼龍雲肩通袖龍欄直身袍暗線…………雲地熟綾一疋長五丈五尺四寸龍領全南京供應機房織造
上用紗柘黃織金彩妝纏枝連花托捌吉祥壹
匹寬貳尺長四丈
萬曆三十八年閆三月萬曆二十六年
……山西……石勝保
明代的織錦業,在中華紡織工業史以及工藝美術史上,都曾大放異彩,占有輝煌的篇章,並以其織工精細、色彩豔麗、品種繁多著稱於世。明代資本主義的萌芽,首先表現在紡織業,它幾乎把古代紡織技術推向了頂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明代織錦品幾乎損毀殆盡,存留至今的實物已是鳳毛麟角。博物館、研究所和收藏家偶有收藏,又多係袍服剪裁下的零星碎品,原裝成匹的明代織錦已近絕跡。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明代織錦品研究者隻有到佛經封皮上去撿拾漸已黴爛的殘片加以探究和考證了。
萬曆棺中織錦品的出現,無疑為研究明代紡織工業史及工藝美術水平,提供了豐富而詳盡的寶貴實物資料。
定陵出土的織錦品,所以後來被考古工作者稱為三千多件出土器物中的首寶,不隻因為它有對明代紡織業及工藝美術水平的研究價值,而它的珍貴,同時對於中國古代種桑、養蠶、繅絲、並絲、織綢、紋飾、染色等生產技術的研討,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