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1587年)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定陵修建到第三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海瑞在他的住所與世長辭。
這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對於他的事非功過應該如何評論,人們曾發生過尖銳的爭執。這爭執一直延續了三百多年。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再度掀起了浪潮,並由此引發出一場人類文化的大劫難。
海瑞,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人,嘉靖年間舉人。海瑞中了舉人以後,因無力再讀書,便出仕做官。開始被委任為福建一個縣的儒學教官,一次提學禦史來學校視察,別人都下跪迎接,隻有海瑞不下跪,站在中間像個筆架,後來得了一個“筆架博士”的綽號。
海瑞像
他在福建儒學任期四年,到1558年升任浙江嚴州淳安縣知縣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五歲了。淳安縣山多地少,地方窮苦。地主大多有三四百畝的田產,卻沒有分毫的捐稅,而農民收不到多少糧食,卻得交百十畝的稅差。於是富的愈富,窮的更窮。
麵對這種情形,海瑞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改革了許多弊政。幾年後,他總結經驗,並把這些措施編成一部書,叫做《淳安政事》。
海瑞在淳安縣做了兩件事,使這個七品官的名聲開始為人所知。一件是擋了都禦史鄢懋卿的大駕;一件是拿辦總督胡宗憲的公子。
鄢懋卿是當朝宰相嚴嵩的黨羽,以都禦史奉命巡查鹽政,南北各省的食鹽征收專賣,都歸他節製,以期更有效地增加朝廷的收入,從而增加抵抗倭寇的財力。不想這位欽差大臣卻帶著小妾,坐著五彩輿乘到處貪汙勒索,使得地方官員疲於供應。而鄢懋卿本人卻大言不慚地先發出通令,稱自己“素性簡樸,不喜承迎。凡飲食供帳俱宜簡樸為尚,毋得過為華奢,靡費裏甲”。以便為自己的奢靡遮掩並達到沽名釣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