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海瑞謝世三百年後的1959年4月,他的死屍複活,並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這位海大人的出現,引起的社會震動要比他當年的罵嘉靖皇帝強烈得多。由此發生的整個國家民族的災難,大概也是這位封建時代的正直官吏所無法預料的。
自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後,不少幹部怕招惹是非,開始對自己的言行細加斟酌了。在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更使一些幹部緘口無言,對許多問題報喜不報憂。毛澤東察覺了這個問題,並在1959年4月黨中央召開的上海會議上,對這種不敢講真話的作風提出了批評。一次,毛澤東正津津有味地看家鄉的湘劇《生死牌》,戲到結尾時出現了海瑞。毛澤東主席精神為之一振,一個奇特的念頭在心中滋生。戲散後,他把《明史·海瑞傳》找來翻閱,那個念頭也在心中漸漸地醞釀成熟了。
毛澤東在廬山查閱有關明代曆史的書籍
第二天,他向一位分管宣傳的領導人講了一段海瑞的故事。他說:“海瑞這個人對皇帝罵得很厲害,罵嘉靖是‘家家皆淨’。他還把這話寫在給皇帝的上疏裏,以後被關進監獄。有一天,看獄的人忽然拿酒菜給他吃,他很奇怪,便問看監的老頭,才知道嘉靖皇帝死了。他大哭,把吃的東西都吐了出來。盡管海瑞攻擊皇帝很厲害,但對皇帝本人還是忠心耿耿的……”毛澤東講完,指示這位領導要宣傳海瑞剛正不阿的精神,找幾個曆史學家研究一下,從什麽角度、用什麽方法做宣傳工作。
涉及到明史,就不能不想到作為專家的吳晗。這位領導把毛澤東的指示給吳晗講過之後,鼓勵他來寫有關海瑞的文章。於是,吳晗施展才華很快寫成了一篇《海瑞罵皇帝》刊登在同年6月16日的《人民日報》上。這篇文章的內容,基本上就是毛澤東講的那段海瑞的故事,也是《明史·海瑞傳》中的內容,中心思想突出一個“敢”字。之後,吳晗以極大的熱情和駕輕就熟的技巧,又寫了《海瑞》、《清官海瑞》、《海瑞的故事》等文章,其宗旨和主要內容,仍然是按照毛澤東的意見,著重宣傳海瑞敢說話、敢說真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