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嶽南:中國考古探秘紀實文學叢書(全11冊)

攝影師懸梁自盡

地宮內清理文物,是發掘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極為艱巨、複雜。

考古程序要求,一件器物出土,既要詳細地記錄它本身的位置與上下層次和周圍的關係,又要製圖、拍照,以取得最重要的現場資料,作為研究工作最可靠的依據。

可以想象,那些殉葬品並不都保存完整。如果是一件已腐或半腐的戰槍、甲胄等等,有關它的質地、尺寸、形式、裝飾物等等,如果不能在現場弄清楚、記錄明確,而是留下一筆糊塗帳,也就失去了發掘的意義。這不僅是工作隊的失職,也可以說是對文化的褻瀆或犯罪。正因如此,這一發掘與清理器物工作本身就是研究。它不僅要求廣博的學識,更要求技術的配合,在目前,則更需要時間。

工作隊把清理的工作時間定為每日至少十二小時。實際上,整日在黑暗的玄宮裏不見天日,燈光如豆,分不清黑夜白天,已經沒有什麽時間概念了。

正忙得不可開交,又插入拍攝電影,一大群人來來往往,真是忙中添亂。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張慶鴻、攝影師沈傑帶來了一支近20人的隊伍,設備、器材,男男女女四卡車。特製的攝影機座搬入地宮,廠內僅有的三部發電車無法進入陵園,不得不安排在寶城外麵的荒郊野外,而把成捆成捆的電線通入地宮,需要發電時,搖動電話呼叫。

年青的攝影師沈傑,性情爽朗,帶著一股青春氣息,和趙其昌一見如故。

“老趙,你等著看,我要用光的效果讓中外人士看看皇陵!”

趙其昌毫不示弱,拍拍他的肩膀:“好哇!老兄,我等著呢。有一點不合格,我可敢砸了你的攝影機!”為了不影響清理工作,攝影師和導演商議,把攝影時間全部放在夜晚進行。這一來可難住了趙其昌,他不得不把時間再次調整,12小時之外再加4個小時拍電影。午夜時分,全體隊員再下地宮,把一天來的清理工作再作“重複表演”。這樣,影片拍攝的仍舊是現場實況,但又不完全是實況。為了時間,也隻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