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朝那些案

第一百零二章 途中生變

永樂皇帝繼位以來,幾乎年年不消停。征蒙古、下西洋、遷都順天府……許多大事都是同時辦的。這樣沉重的負擔最重還是落到百姓頭上,今年的大荒說是天災,其實是人禍。數十萬男丁背井離鄉,去修宮室、運木料,不鬧饑荒才怪。

楊榮雖特別強調“當地官府”四個字,但誰都聽得出弦外之音。

姚廣孝自然也懂。這位黑衣宰相冷笑幾聲,一翻三角眼道:“書生之見!”

楊榮遭到申斥,立即垂手站立,戰戰兢兢道:“學生錯了!”最近朝廷裏火藥味十足,他的好友楊士奇就因為迎駕稍遲被抓緊詔獄。楊榮不可能不吸取教訓。

姚廣孝侃侃而談:“說白了還是你們這些學士久居館閣,不知道天下人想些什麽。你以為造反者都是勤勤懇懇的好百姓?錯了!他們中大多數原本就是無賴。你白給他們一次糧食,便要給第二次第三次。哼哼,聖上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養這些閑人?”

楊榮聽著口風便知道剿匪已不可避免,為今之計隻能盡量推舉文官去辦此事。目前朝廷中分為文武兩派,在朱棣這位馬上天子治下,自然是武人占上風。此次民變聲勢浩大,若依然讓強硬派統兵,恐怕對百姓造成的傷害十餘年也不得恢複。

但姚廣孝早就修煉成精,楊榮深知自己的心思瞞不過他,但沉吟間心生一計,說道:“恩相,還是您說得對。學生如夢初醒,也覺得該以剿代撫。”

姚廣孝不耐煩的揮了揮手:“你有話直說,想推舉誰?”

楊榮道:“恩相,學生想的卻是另一件事:若是出征,該調派多少軍兵合適?”

姚廣孝不假思索道:“大寧鐵騎兩千,青、兗、登、德四衛步軍弓手各一千,共計一萬人。”

楊榮又問:“那糧草從何籌措?”

姚廣孝冷冷一笑:“就用你們準備賑災的那批。十萬石,足夠大軍整整一年用度,我就不信明年這個時候還剿不滅那些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