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月底到十月底,正好半年的時間,完成了羅飛係列的第三部長篇《攝魂穀》。最終結稿時的Word統計字數為246000,成為我目前創作過的最長的作品。
在寫到“聖戰傳說”那一章的時候,看到百度貼吧上有讀者氣憤地指責,說我居然將民族英雄李定國寫得如此齷齪,比那些怪力亂神者更不能忍。嗬嗬,不知道他後來有沒有堅持看完呢?
原本這可能會是一部普通構思下的普通小說,不會寫到這麽長,也不會藏著這麽多的曆史背景。
轉折發生在五月底,也就是創作開始後一個月。
那時寫到了第七章,我需要與“惡魔力量”有關的傳說,我想借用南明軍隊抗清的那段曆史,於是上網搜索了一下,然後我就被李定國這個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凜凜孤忠誌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明末文人紀念李定國的詩篇)
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瀏覽史料,你會發現,他幾乎具有一個英雄需要的所有品質:勇猛、智謀、胸襟、大義……
然而,他卻生不逢時,生不逢人。
李定國原是明末農民義軍出身,在清軍入關後,他能夠審時度勢,顧全大局,與南明殘餘勢力結成聯盟,共抗外辱。廣西、衡陽兩次會戰,李定國大獲全勝,力斃清廷兩大名王,殲敵數十萬,取得了明軍對清兵作戰從未有過的巨大勝利。
孫可望,南明王朝此時實際上的權力統治者,忌妒李定國的戰功,連續寫信邀請李定國到沅州商議軍機,其實是要對其下毒手。李定國得知後,為了避免內部衝突,率部眾撤出湖南,轉戰兩廣。孫可望隨即自帶大軍來到湖南,卻被清兵殺得大敗。
李定國有著卓越的戰略眼光。經過休整之後,他又在廣東發動新的攻勢,並且聯絡了盤踞在台灣的鄭成功。慘烈的攻堅戰持續了半年之久,圍城中的清軍竟殺人而食。然而鄭成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遲遲未發盟軍。終於,清廷的援軍到達,李定國孤軍難敵,全線潰敗,收複廣東、進取江南的戰略完全失敗。南明複興的希望再次成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