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六年,天津。
他站在這條街上,想努力讓自己不那麽礙眼,卻失敗了。
對一個十四歲的男孩而言,劉大栓的個兒頭本就不高,不僅小鼻子小眼稚氣未脫,又穿了件不合身的大坎肩,越發顯得瘦弱。他係上腰帶活像一捆麻稈,往街邊一戳,似乎來陣風就會被吹倒。可即便是麻稈,立在這條街上也是大煞風景,因為這是維多利亞大道。
這條以英國女王命名的大街是租界區的一道亮麗風景,潔淨的方磚路、優雅的路燈、怡人的花園綠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道路兩旁那一座座姿態各異的洋樓——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麥加利銀行……劉大栓不懂什麽是巴洛克建築,也不曉得這些洋行的國際影響力,隻覺得這裏的每棟房子都不比鼓樓小,那一根根氣勢恢宏的石柱比廟裏的佛像還高。當然,他更不知道維多利亞大道是北方最重要的商務中心,其繁華程度不遜於英國倫敦那條與之同名的大街。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來這條街都抱著同一目的——賺錢!大栓自然也不例外,但他隻是個拉洋車的夥計。
拉洋車這行業始於清末,據說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故而中國人稱其為“東洋車”,後來叫著省事變成了“洋車”,天津市民又俗稱其為“膠皮”。近十年隨著城市擴張,洋車越來越多,無論大街小巷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劉大栓接觸這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才半年,這是頭一天真正開始拉車。
和大多數在這座城市賣苦力氣的人一樣,他也不是天津人。大栓的家鄉在直隸灤縣,他爹是礦工。他沒上過學,所認識的幾個字是他爹拿皇曆教他的,什麽叫吉,什麽叫凶,什麽叫開倉,什麽叫動土,什麽叫諸事不宜……再多的字連他爹也不認識。或許這就足夠了,不出意外的話,他將來也會當礦工,娶個礦工的女兒當老婆,生幾個孩子未來接著當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