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夫·施塔林斯在拍完《梅莎琳娜》最後一個特寫鏡頭之後才死真是太幸運了。如果重新攝製,得花上幾百萬美元呢。
他的最後一場戲其實是在電影中段,是一場戰爭戲。拉斯維加斯五十英裏外的一個荒漠小鎮被選作波斯軍的大營,在片中被克勞狄一世(斯蒂夫·施塔林斯飾)和他的妻子梅莎琳娜(安提娜飾)摧毀了。
那天拍攝結束後,斯蒂夫·施塔林斯回到酒店套房。晚上有可卡因、好酒,還有兩個女伴,但他氣得不行,想把每個人都暴扁一頓。首先,如今他就是一個有角色的普通演員,不是什麽大明星了。他意識到自己已經過氣了,這是老去的明星躲不掉的命運。其次,安提娜在整個攝製過程中都故意疏遠他,他原本可意不止此的。還有一點,連他自己都覺得有些孩子氣,就是在慶功宴上,或是試映的時候,他也沒有受到明星的待遇,連桃源酒店聞名遐邇的別墅他都沒能住進去。
在電影行業浸**那麽多年,斯蒂夫·施塔林斯知道權力結構是如何運作的。當他還是個賣座明星時,他可以誰的麵子都不賣。理論上說,電影公司的頭是最大的老板,有權審批電影。有能耐的製片人,可以給電影公司撈來能下金蛋的原著小說,也算得上老板,他可以把所有元素都整合到一塊兒——比如明星、導演、電影劇本——管理劇情發展,還能從“聯合製片人”身上籌集資金,這些聯合製片人雖然有個頭銜,但是沒有任何權力。那段時間裏製片人可是說一不二。
但一旦電影開拍,就是導演做主了。假如他還是一位專拍主流大製作的導演,或更厲害的明星導演(有票房號召力、吸引賣座明星出演的導演),那就更不言自明了。
導演對影片全權負責。每件事都要經過他。服裝、音樂、布景,演員怎麽演。導演工會也是電影業裏實力最強大的團體。沒有哪個有名有姓的導演會接受頂替另一個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