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農曆八月,賦閑在家多年的王陽明被明政府重新起用,皇帝朱厚熜命他到廣西剿匪。王陽明當時已五十五歲,身體狀況堪憂,但他毫不猶豫地去了廣西。臨行前,弟子錢德洪希望王陽明允許將《大學問》刊刻。
《大學問》是王陽明對四書之首《大學》的心學解析,據錢德洪說,它是陽明學的重要教科書。王陽明對每個來學習其學說的人,都會灌輸其《大學問》。可以說,《大學問》是陽明心學的入門課和心學思想精髓。
很多弟子都希望王陽明能將《大學問》成之於文字,王陽明高深莫測地說:“這種意思必須諸位口耳相傳,倘若用筆寫下來,讓人當作文章去讀,就沒有意義了。”
錢德洪拒絕認可王陽明的話,他說,口耳相傳固好,但流傳百世之後,恐有口誤,失了《大學問》的宗旨。
王陽明沉思許久,終於點頭允許《大學問》成為文字。
感謝王陽明,更感謝錢德洪,使我們在今日能看到《大學問》的文字,正是《大學問》開篇的一段文字,使我們知道了王陽明的世界觀:“真君子,會把天地萬物看成一個整體,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人,把全體中國人看作一個人。他們能把天地萬物當作一個整體,並非有意為之,而是他們內心的良知使然。他們的良知和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的。”
這就是“萬物一體”,或稱為“萬物一體之仁”,其實就用“仁”來貫通自己和萬物。“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愛”。中醫把手腳麻痹的人稱為“不仁”,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仁”就是具有痛癢的知覺,以生理的知覺,不斷地覺悟道德性的東西,這就是仁!
在王陽明看來,這個世界應該是以我為中心,將天地作為軀幹,把萬物作為四肢百骸,然後用我的“仁”來對待我的軀幹和四肢百骸,使軀幹和四肢都得到我的仁,並最終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