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二、心即世界

1508年,王陽明因得罪太監劉瑾而被發配到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驛站擔任站長。16世紀的貴州龍場等同於原始森林,有毒的瘴氣和各種猛獸活躍其中。有一天夜裏,一頭熊晃晃悠悠走進王陽明居住的石洞,險些把王陽明做成夜宵。

除了殘酷的大自然外,當地還有一言不合、拔刀就上的野蠻土著。更要命的是,王陽明缺少食物。他先是做采集者,大自然的饋贈畢竟有限,而且有的野生植物有毒,王陽明畢竟不是神農氏,中毒一次後就再也不敢胡亂吃了。於是他又變成耕種者,對於過慣了公子哥兒生活的王陽明而言,這簡直就是地獄般的生活。

就是在這種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場所,王陽明並未喪失信心,他每天都靜坐思索。靜坐在當時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思索,二就是減少活動量,從而減少食量。

經過頭腦中的風起雲湧,王陽明終於問出了一個好問題:倘若孔子身處這樣的境地,他會怎樣?倘若堯、舜、周文王、周公被趕到這個鬼地方,他們會如何應對?

他這是想從心外的古聖先賢那裏尋找智慧而突破困局。

後來他又想到朱熹。按朱熹的思路,此時此刻,應該去向心外尋求生存智慧。

如果朱熹是王陽明,那他肯定去找狗熊,問它你是怎麽生存下來的?狗熊會告訴他,能吃到小動物時就吃小動物,能吃到人就吃人。朱熹還會去問土著,你們為什麽過得如此快樂?但他和土著言語不通,所以問了也是白問。朱熹更會問龍場的一草一木,爾等如此生機勃勃,有什麽生存之道嗎?一草一木會告訴他,啊呀,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們能如此,自然而然的啊。

朱熹從狗熊、一草一木那裏得到這些信息後,肯定會跑回山洞,得到“理”:自然而然地吃小動物和吃人。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去外在的萬事萬物(物)上探究(格),得到(致)知識、道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