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子向王陽明請教善惡。王陽明道:“善惡隻是一物。”
弟子大惑不解,問王陽明:“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謂隻一物?”
王陽明回答:“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所以,善惡隻是一物。”西方哲學家羅素也說,善惡如同一條路的上坡下坡,本質仍是那條路,其實是一回事。
為何善會有“過”或“不及”呢?或者說,惡是怎樣產生的呢?
王陽明的回答是這樣的:“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與非者,則謂之良知。”良知無有不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發出的“意”卻有是有非,所以“惡”是出現在“意”這個環節上。
問題是,正如我們前麵所談到的,意由“心”發,而心之本體是良知。“意”本身也是出自良知,這樣一說,“意”應該也是有善而無惡的。
可為什麽會有“惡意”呢?
王陽明說,問題就在“應物起念處”。“應物”是“心”感於物而動,動時,稍不留意就會“動了氣”,這個氣是習氣,是在社會中耳濡目染來的不良習慣和作風。比如我的心感於饑餓,但習氣會讓我想吃大魚大肉,這就是私欲,和“饑餓吃飯”這天理已背道而馳。
這樣看來,“惡”的出現是在應物之際,是私欲萌動之結果。有人問王陽明:“意有善惡,誠之將何稽?”(“意念有善有惡,這樣該如何考查呢?”)
王陽明用四句教回答他:“無善無惡者心也,有善有惡者意也,知善知惡者良知也,為善去惡者格物也。”
人再問:“意固有善惡乎?”
王陽明回答:“意者心之發,本自有善而無惡。惟動於私欲而後有惡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學問之要曰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