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自尊無畏,而人生目的則是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是儒家門徒千年的理想,意為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與政治理想的結合。連瞎子都看得出來,這不可能。所以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不是擁有超強進取心的儒家,而是舉著高調理想主義大旗的莊子。
所謂政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政治家就是處理這個關係的人。政治先天性的帶有陰謀和血腥氣質,它恰好和道德品質水火不容。儒家門徒千年以來,始終想把二者強扭到一起,可千年的曆史證明:“內聖”的人肯定無法“外王”,比如孔子,他的功業就乏善可陳;而“外王”的人肯定不是“內聖”,比如諸多的開國皇帝,哪個不是靠陰謀陽謀取了天下?
儒家麵對“內聖”和“外王”的割裂,隻能做一件事:幹瞪眼。
王陽明以為,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內聖外王”,隻要你明白“內聖外王”是怎麽回事。他說,所謂內聖的“聖”不是外在的道德準則,而是你內心的良知。你內心的良知告訴你的是非對錯就是你的道德準則,這個道德準則是按你良知的指引隨時變化的:
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
良知就是《易》,易之道就是變化,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和條件,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和作用。如果你把道看成是固定不變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同樣,你把道德規則看成是固定不變的,那就更大錯特錯了。
打人違背道德,但當有人正準備把孺子扔到井中時,為了解救孺子,你隻能打他。這個時候,打人就是道德的。欺騙是不道德的,但當你在無惡不作的敵人身邊臥底,你對敵人倘若真誠不欺,非但不道德,而且極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