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是讓人自信的學問,自信的基石就是自尊。成為一個擁有自尊的人,起腳處就是要擁有獨立意識、獨立精神,人隻有在思想上獨立,才有自尊可言: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也不敢以為是也;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也不敢以為非也。
這就是“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深層含義則是,每個人應該有獨立意識,不可活在權威和傳統中。而獨立意識的產生源於我們的良知,良知說是,即是;說非,即非。隻以我良知之是非為是非。
擁有獨立意誌是王陽明心學的靈魂,這在心學入門課《大學問》中的開篇即已點出。
《大學》開篇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對這句話中的“親”字有異議,他認為應該是“新”。
所以這句話用朱熹的口吻來解釋就是,大學(相對於古代的小學)的宗旨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讓人棄舊圖新,使人邁入完美無缺的人生境界。
王陽明則認為,就應該是“親”:大學的宗旨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愛天下人,讓人邁入完美無缺的人生境界。
一個是讓人棄舊圖新,一個是愛天下人,這就是朱熹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不同之處。
“新民”和“親民”到底有何不同,我們可以用下麵的曆史事實來說明。
西周初期,周公把薑太公封到齊地為王,把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到魯地為王。
薑太公五個月後就來報告政情。周公問:“這麽快?”
薑太公答:“我簡化了政府的組織,禮節都隨著當地的風俗。”
三年後,伯禽姍姍而來報告政情。周公問:“如此慢?”
伯禽回答:“我改變他們的風俗,革新他們的禮節,搞得我精疲力竭,總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