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暴風雨之夜,你開著車經過公交站,站台上有三個人正在焦急等車:一個是渾身發抖的老人,必須盡快去醫院;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最後一個則是你的夢中情人。你的車裏隻能坐下一個人,現在,你要做出選擇,帶上誰?
選擇至少有三種,理由都充分。帶上老人,因為人都有惻隱之心;帶上醫生,因為人都有知恩圖報之心;帶上夢中情人,因為人都有為自己謀取幸福的心。
其實無論你做出哪種選擇,都會留下遺憾。但在王陽明看來,倘若良知光明,你做任何事時都不會留下遺憾。那麽,為什麽這三種選擇都不完美呢?
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無論做哪種選擇,車裏永遠都有一個“我”,我不會下車。因為有“我”,所以我們隻能再帶一個。
如果我們無“我”呢?也就是說,為何不是我下車,讓醫生帶老人去醫院,我陪伴夢中情人一起等公交車?
顯然,這是個絕妙的辦法,辦法的玄機隻是“有我”轉換成“無我”而已。所謂“有我”就是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為出發點,不肯放下“我”。正如你不肯下車,就不可能有完美答案一樣。
在王陽明看來,“有我”最突出也是最可怕的表現就是“傲”。他說,人生千罪百惡皆從“傲”來:身為子女如果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人臣如果傲慢,必然不忠誠;身為父母如果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如果傲慢,必然不守信。
所以他語重心長地對弟子們說:
人心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純淨,沒有纖毫汙染,隻是有一個“無我”罷了。胸中千萬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聖賢的諸多優點,也隻是“無我”罷了。“無我”自然會謙謹。謙謹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