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爾未料到,自己有一天會住進這間原本為客人準備的臥室。
她並不是要抱怨這間屋子的床不夠柔軟,地上的毯子不夠精美,或者吊燈的瓦數太低以致屋子很暗,而是害怕孤獨,這種孤獨從出生一直持續到現在。她本以為,嫁給步維賢後,這種孤獨感會消失。但她錯了,結婚之後,這種孤獨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了。
起初她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在遇見步維賢之前,她並沒有戀愛過,關於愛情的一切知識都是從書本裏得來的,就像福樓拜筆下的那位可憐的包法利夫人一樣。年輕的伊莎貝爾心裏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
但是,不論在哪個國家,愛情總會輸給現實。
認識步維賢的時候,她還是個十幾歲的姑娘,而對方年長了她二十歲。步維賢不符合浪漫愛情小說中男主角的形象,況且他已有家室,甚至還有個女兒。但這時的步維賢已在上海發了財,而伊莎貝爾的家境並不如意,金錢對她來說很重要。
步維賢是勃艮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選擇離開巴黎,來到上海。那時候他隻不過是個小會計,和幾個法國同鄉一起成立了一家投資銀行。緊接著,他又召集了十餘位股東,斥百萬銀元之巨資,建成了逸園跑狗場。自此之後,生意蒸蒸日上。
像步維賢這樣的成功男士的追求,貧窮的女孩總難以拒絕。
結婚之後,伊莎貝爾便隨丈夫來到了上海定居。起初,步維賢對伊莎貝爾很是關心,為她揮金如土,比如斥巨資建了這棟位於麥高包祿路上的豪宅,隻為博美人一笑。
可惜愛情的新鮮感維持不了多久,更何況對於步維賢這樣的巨富而言。
漸漸地,兩個人的關係疏遠了。有一部分原因當然是步維賢在事業上十分忙碌,但最重要的是,步維賢對伊莎貝爾沒從前那麽上心了。他常常和生意上的合作者流連於歌舞廳,夜不歸宿也是常有的事。對於具有他們這種身價的人來說,這種日子是常態。但伊莎貝爾接受不了,她不想做一個被關在籠子裏的金絲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