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顯波原本以為魏忠賢是自己當皇帝最大的考驗,但一行一路從京城到涿州巡視了一番才知道,眼前這場大災才是自己最大的考驗,也許是大明建朝以來最大的考驗了,弄不好死人無數不說,隻怕要國破家亡啊。朱顯波心裏那個恨啊,這該死的教授,莫非是誠心的麽,為什麽不是萬曆朝,而是天啟朝後,讓自己拾這副爛透了的攤子。
抱怨歸抱怨,救災卻刻不容緩,一行人回到京城,朱顯波立即召集各部尚書侍郎和所有在京官員上朝,他必須有所作為了了。
是啊,自從萬曆初年張居正被殺以來,大明帝國就沒好過一天,連續攤上了三個沒有作為的皇帝,致使女真崛起,邊患日益嚴重,帝國內部也是千瘡百孔,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形勢岌岌可危。
在這個時候出現一位英明君主是何等的重要啊!兄終弟及而登基的建貞皇上就像是上天賜給大明帝國的禮物,給了天下人一個希望。可接連的天災人禍,幾乎把老百姓逼到了懸崖邊,再不救人隻怕要抱著朝廷抱著皇上一起墜崖了。
融入到皇帝這個角色當中後,朱顯波才真正意識到作為一個領袖的不容易,人人盼當官,盼當皇帝,可要做一個好官,做一個好皇帝,難度實在太大了。
怎麽辦?怎麽辦,回宮的路上朱顯波不斷問自己,也不斷問身邊幾位大臣,他們似乎也手足無措。
太和殿,首輔大臣李明德,六部尚書侍郎個個眉頭緊鎖。
“國庫還有多少銀兩?”朱顯波著急阿啊。
“回皇上,不足兩百萬。”戶部尚書張瑞圖愁眉苦臉。
“那消耗呢?”
“按不開工新項目計算,宮廷每月三十萬兩,全國各地駐軍總軍餉和各州府衙役工資每月七十萬兩,朝廷及各地官員俸祿辦公費用每月十萬兩左右。”
那不是兩個月都撐不下來。我了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