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事情可以慢慢理順,但是人才的事情等不起,沒有人才就沒法辦事,尤其是辦大事。而朱顯波就是來辦大事行新政的,光靠些老疙瘩阻力肯定很大。朱顯波愛才若渴,群臣們也理解這新皇帝,努力準備,科考如期進行。
朱顯波打聽了下,進京趕考的士子中沒有沒有徐光啟,這個書生,也許還在教書呢,還在為考舉人努力,進士不知道猴年馬月了。不過災民楊一鵬倒是來了,也許逃難途中,被劉策賞識留在那邊了吧。這八股文朱顯波也看不懂,全會試權交給了禮部尚書。
但是為了杜絕舞弊,或者說減少舞弊,朱顯波又下令嚴格考試紀律,舉保安十分嚴格,要求達到“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試場”的程度。除了在進場前由兵衛仔細搜查外,詳細限定考生帶入場各式物品的規格。例如:硯台、木炭、糕點的大小厚度;水壺、燭台的用料;以至毛筆、籃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對檢舉夾帶者有賞格,被發現者除了取消資格外,更要帶枷示眾。
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征的履曆。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曆驗明考生的身份。
同時為防止賄買,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往評級。這樣批卷者連辨認字跡也不能。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察。當考官接到任命後,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發榜前不得離開;亦不得接見賓客。賄買若然被揭發,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而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
不是朱顯波殘暴,確實是為了得到真正的人才,哪怕是文章差點,隻要思路清晰,他還是能接受的。
朱顯波聽說明代得科舉已經陷入了讀死書,死讀書的胡同裏,就找來六部尚書和李明德商議,當然商議的最後結果就是第一次科舉讓後按照前朝規矩來,但今後要陸續恢複諸如墨義、策問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