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荊襄流民起義

流民是指由於自然災害或戰爭動亂等原因,生活無著而到處流浪的人。流民問題,早在漢末、兩晉時就曾經出現過。明代中期的流民問題,則主要是由於皇莊、官莊的廣泛建立,土地兼並的空前盛行,賦稅徭役的異常苛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無法負荷沉重的經濟負擔。於是,為了逃避賦稅徭役和地租,不得不離鄉背井,到處漂泊,成為流民。早在明初,在個別地區就已有流民存在。到英宗正統以後,流民則幾乎遍及全國。加上不堪賦役而逃亡的工匠和士兵,使有些地區的人口逃亡超過一半,甚至達到十分之九。其中以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湖廣、浙江、福建諸省,最為嚴重。據計,全國流民總數約達600多萬,占總在籍人口的1/10,成為明朝政府嚴重的社會問題。

地處湖廣、河南、陝西三省交界處的荊州、襄陽山區,元朝末年,曾是紅巾軍的一個重要據點。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曾派大將鄧愈率軍在此剿滅了紅巾軍的餘部。從此,這裏便被列為全國最大的封禁山區。由於該地山穀厄塞,川險林深,有著廣闊的沃土可以耕墾,豐富的礦藏供采掘,且為三省交壤、相互不管的地界,封建統治相當薄弱,所以各地流民紛紛湧入,到成化初年,便聚集已達150萬左右。他們砍草結棚,燒佘種地,自由自在,過著“既不當差,又不納糧”的生活。久而久之,流民的大量聚集,破壞了當地的裏甲製度,打亂了封建的統治秩序,引起明政府的極大恐慌和不安。於是,急忙下令,或驅趕勒令回歸原籍,或就地附籍,以“編甲互保”;隨後又頒布了嚴厲的法律,凡不肯回籍者,“主犯處死,戶下編發邊衛充軍”。在嚴厲的限製和瘋狂的迫害之下,流民們忍無可忍,終於在成化元年(1465年)四月,由劉通、李原等先後領導,發動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