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字秉吾,號敬軒,延安柳樹澗(在今陝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人稱之為“黃虎”。崇禎元年(1628年),延安饑荒,府穀人王嘉胤起義,從小具有反抗精神的張獻忠加入王嘉胤起義。
崇禎三年(1630年)四月,張獻忠率領米脂縣十八寨窮苦人民舉起義旗,宣布起義,綽號“八大王”。起義軍的連續獲勝,使統治階級坐臥不安。六月,在清澗與明官軍洪承疇、杜文煥作戰受挫,為保存實力,獻忠假降於杜文煥。
崇禎五年(1632年),獻忠乘機又起義,隨農民起義軍首領高迎祥、紫金梁轉戰於山西諸郡縣。崇禎六年(1633年)二月,張獻忠率軍由晉北南下垣曲,經過陝西向四川進發。三月,攻克四川的夔州(今奉節縣)、大寧(今巫溪縣)、大昌、新寧(今開江縣)等州縣。並由太平(今萬源縣)經長矛嶺攻克通江,由巴州攻克保寧(今閬中縣)、廣元。這是獻忠農民軍的第一次入川作戰。
此年年底,農民起義軍各支向河南滎陽地區集結。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農民軍13家72營的領袖們在滎陽召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滎陽大會。13家領袖是:張獻忠、高迎祥等、老回回(馬守應)、革裏眼(賀一龍)、左金王(藺養成)、曹操(羅汝才)、改世王(許可變)、射塌天(李萬慶)、橫天王、混十萬(馬進忠)、過天星(惠登相)、九條龍、順天王等。會議由13家中威望最高的西營八大王張獻忠、闖王高迎祥主持。闖將李自成作為高迎祥部的裨將也參加了會議。李自成在會議上指出,今後農民軍的軍事路線,宜“分兵定向”,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即各支農民軍都打擊明軍的主攻方向,而老回回、九條龍來往策應。會上商定了共同的組織紀律和互相援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