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家世居陝西米脂縣懷元堡李繼遷寨。家境十分貧寒,幼年曾被舍入寺廟,喚作黃來僧,後到艾姓地主家放羊。成年後,應募到銀川驛充驛卒。崇禎元年(1628年),陝北大饑荒,不沾泥、楊六郎、王嘉胤等率眾起義,李自成也領了本村走投無路的群眾,投奔起義隊伍。他領導的那支部隊剛開始時稱為“八隊”。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所在的起義軍轉戰山西,推高迎祥為首,稱為闖王,稱李自成為闖將。不久,另外幾支起義部隊如王嘉胤、張獻忠、羅汝才等部也陸續進入了山西境內。隨著大批破產農民軍進入起義隊伍,起義軍聲勢日益浩大。
崇禎五年(1632年),李自成在山西境內的各支起義軍中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李自成成了重要的首領之一。同年七月,李自成、張獻忠、老回回等部攻打蒲縣,三天都沒有攻下。於是,起義軍轉而夜襲大寧,到三更的時候城陷。這年冬天,李自成等部從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處的大口攻入了河南。河南鄉紳張皇失措,聯名上疏請救。朝廷急忙調昌平鎮副總兵左良玉,帶領二千官軍趕赴河南,明宣大總督張宗衡各部官軍也尾隨而來。但李自成等人又突然攻入了山西,攻克遼州。明總兵尤世祿隻得追至遼州圍攻。起義軍據城展開了頑強的抵抗。尤世祿和他的兒子副將尤人龍都被射傷。後來,李自成等為避免據守孤城為官軍所殲,決定奪門而去,且戰且走地擺脫官軍的追擊。
崇禎七年(1634年)春,陳奇瑜以五省軍務總督的身份檄調各路官軍齊集於河南陝州,然後移師進剿。李自成、張獻忠等部受到官軍的壓迫,開始向四川方向轉移。六月,張獻忠跑到了商、雒,李自成等陷於漢中車廂峽。陳奇瑜帶兵尾隨而來。這一地山高路陡,居民稀少,出口為明軍把守,又遇陰雨連綿七十多天,“弩解弓蝕,衣甲浸,馬蹄穿,數日不能一食”。為擺脫困境,李自成等決定采取詐降的辦法脫險。陳奇瑜果然認為起義軍是在走投無路之下才投降,因此決策招撫。他向朝廷報告後,得到了兵部尚書張鳳翼的支持和崇禎帝的批準,代表政府同義軍達成招安協議:由陳奇瑜按起義者數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撫官監視,負責派遣返原籍安置。於是,起義軍整裝出棧,與陳奇瑜部下揖讓酣飲,“易馬而乘,抵足而眠”。換得了精良的兵器、衣著、食物。然而,一等出棧,起義軍就將安撫官們殺了,攻下寶雞、麟遊等地,向西挺進。十一月,崇禎下令將陳奇瑜撤職,下獄論戍;提升洪承疇為兵部尚書,代替陳奇瑜之職,總督山西、陝西、四川、湖廣、河南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