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鬥士李贄

李贄(1527—1602年),原姓林,初名載贄,號卓吾。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舉後,改姓李,1566年為避穆宗諱,取名贄。他曾為官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因仰慕邵雍而築室於蘇門山百泉上,又號百泉居士。晚年居龍湖,號龍湖叟。

李贄26歲時鄉試中舉。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被授河南共城(今輝縣)教諭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在共城任滿,升遷南京國子監博士。不久,父喪回家,三年服滿後,進京候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複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補禮部司務。隆慶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曆五年(1577年)任雲南姚安知府,萬曆八年(1570年),任滿致仕,專心著述。

李贄在雲南姚安縣任知府時,曾在自己辦公的廳堂掛了一副對聯:

從故鄉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

當兵事之後,萬家疾苦早關心

李贄一生讀書治學,從不中綴。70歲時,在麻城龍湖作《讀書樂》曰:

天生龍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龍湖,龍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餘。讀書伊何?會我者多。一與心會,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繼以呼嗬;慟哭呼嗬,涕灑滂沱。歌匪無因,書中有人;我觀其人,實獲我心。哭匪無因,空潭無人;未見其人,實勞我心。棄之莫讀,束之高屋。怡性養神,輟歌送哭。何必讀書,然後為樂?乍聞此言,若憫不穀。束書不觀,吾何以歡?怡性養神,正在此間;世界何窄,方冊何寬!千聖萬賢,與公何冤!有身無家,有首無發;死者中身,朽者足骨。此獨不朽,原與偕歿;倚嘯叢中,其聲振鵑。歌哭相從,其樂無窮!雨陰可惜,曷敢從容。

李贄在這首詩中,描繪了自己讀書時的心情。對於李贄來說,讀書就是生話,讀書就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