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之後,還帶領百官仆從,大規模出遊,巡視東方,這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之一。他巡遊天下的目的在於:一是向山東原六國諸侯舊地之民顯示武力和威風,壓服他們的反抗之心;二是遍觀各地山川風物人情。秦始皇的大規模出遊主要有三次。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由鹹陽(今陝西鹹陽)向西,巡視隴西(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北地(治義渠,今甘肅鎮原東),至雞頭山(六盤山支脈,在今寧夏涇源北),然後經回中道(今陝西隴縣西)回到鹹陽。此次巡遊,主要意圖是視察西北地區邊防。
銅馬車(秦)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由鹹陽向東,巡視山東郡縣,上鄒嶧山(在今山東鄒縣東南),在此立石頌功,並召集魯地的儒生,和他們討論,商議封禪望祭山川的事情。之後,秦始皇一行北上泰山,立廠,祭祀。下山的時候,突遇暴風雨,在一棵大樹下避雨,因封此樹為五大夫。他們又在泰山南邊的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祭祀儀式,並立石碑頌秦朝之功德,其辭有“皇帝聖躬,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等句。從泰山上下來後,秦始皇一行北至渤海,沿渤海向東,經過黃(今山東黃縣)、睡(今山東福山),翻越成山(今山東榮城東北),登上之罘(今山東煙台北麵的之罘島),刻石頌功。一路走,一路遍祭各名山大川的神靈。
離開之罘後,秦始皇南至琅邪(今東膠南),在此居留三月,徙民三萬戶於琅邪台下,立石刻,歌頌秦德,辭中有“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海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廈(即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等句。這便是著名的琅邪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