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雖統一六國,但處於中國的西南部、東南部廣大地區還沒有統一起來。秦代所指的南越地區即今福建、浙江東南部、廣東和廣西的一部分地區。這個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十分富饒,但為山川所阻隔,仍過著相當原始的生活,社會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越人主要分布於今華南和華東的廣大地區,分為西甌、東甌、南越、閩越等幾個部分。西甌約在今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南越遍布於今廣東南部、北部與西部地區;東甌、閩越散居於浙江、福建一帶。西甌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南越和閩越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越人“斷發文身”,文化知識落後,各部互不統屬,甚至經常自相殘殺,帶兵打仗方麵作戰雖勇敢,但缺乏大部隊的整體協同觀念,更沒有相應的戰略頭腦,無論政治、軍事、經濟等等方麵均明顯地劣於秦軍。南越居住的地區,高山大川縱橫交織,沼澤密布,陸路交通極為不便,一些城邑之間雖有山路相通,但也多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對大部隊的進軍造成極為不利的障礙。相比之下,水路交通尚比較便利。東麵有鄱陽湖五水,西麵有洞庭湖四水,有的可以通達南越、閩越、西甌部族居住的一些地區,為水路進軍的重要通道。秦國此時正值統一大業興時,國富兵強,軍威鼎盛,秦始皇想乘勝南征,統一中國東南和西南的廣大地區,最終完成全國統一大業。
跪射俑(秦)
秦軍統一南越之戰,因在廣大地域與分散之眾多部族作戰,無法集中力量於一地作戰略決戰,因而采取多路分兵進擊的作戰行動,如遇重大抵抗,可以將多路分兵合兵共擊。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述,秦軍征南越計劃分五路大軍作戰:一軍塞鐔越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駐餘幹之水。這樣各路大軍即可適時向前推進,分別進入閩地、粵地、廣州、桂林等地,既分路行動,也相約合擊,確保作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