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前後,在中國北方生活的部族已逐漸融合為東胡、匈奴、月氏三大民族,並以匈奴最為強大。匈奴部族主要居住於蒙古高原地區。匈奴單於頭曼為一世之雄主,他雄心勃勃,常以武力征服周圍弱小部族,多年來,與趙、燕、秦交兵於三國北部長城內外,成為三國之大患。它已占有了現今之遼寧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寧夏等一帶地區。匈奴已將東胡部族全部逐趕於燕山以東,將月氏部族逐趕至祁連山以西地區,並進占河套水草豐茂地區,人強馬壯,經濟繁榮,且男女老少都長於乘騎,勇猛凶悍,具有相當強的野戰機動作戰能力,成為北方各國最難對付的敵手。
蒙恬征戰雕塑
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長期受到匈奴等部族的襲掠,秦在統一六國之前,邊境地區烽火連綿不斷,人民生命財產經常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之中。當時除原趙將李牧防守代郡期間堪與匹敵之外,各國既無征戰匈奴的精兵勇將,也無對匈奴作戰長期有效的戰略,多以築長城單純防禦為主,戰略上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的局麵。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為消除來自匈奴的侵襲,尋求對匈奴作戰的策略,於公元前215年親自沿邊境地帶巡視,進而確定了對匈奴作戰的戰略:(一)從內地移民充實邊境地區,開發邊境地區的經濟,以增加戰爭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二)修築從內地通往邊境的道路,為調兵運糧提供可靠的保障;(三)連接秦、趙、燕之長城,使之成為綿亙不斷的防護屏障;(四)加緊戰爭準備,收複失地,徹底戰勝匈奴,永保邊疆鞏固。
秦始皇為了保障大一統的版圖免受侵擾,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後,加強了對匈奴的防範。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為了向匈奴表示皇帝的威力,對匈奴起威懾作用,車駕出巡邊郡,並登雞頭山(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西)。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調集三十萬大軍,派蒙恬為將,向匈奴居住地河南地(今內蒙西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區)大舉進攻。由於有備而戰,軍事進展十分順利。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將匈奴趕出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又率軍渡過黃河,占領了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今內蒙古狼山)、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區)等地。為了加強防禦,在榆中(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以東,黃河以北直到陰山的廣大地區內,設置三十四個縣,並重新設立九原郡,將有罪官吏及內地人民遷徙到這一地區。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又令內地三萬戶移居北河(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榆中,墾田生產,開拓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