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冬十一月至翌年秋九月,韓信和張耳二人率軍定趙下燕之後,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的爭奪戰達到高峰,漢軍屢遭慘敗,形勢十分危急。韓信和張耳一麵親統趙軍南下駐屯修武(今河南獲嘉),與滎陽成皋成犄角之勢,並確保河內(今河南焦作地區)之安全,一麵則往來救趙,抵擋項羽所派出的渡河攻趙的奇兵。
漢高帝四年七月,劉邦在成皋慘敗後,渡河逃至小修武,在天明時分自稱漢使者,馳入韓信軍中,奪韓信之軍歸自己指揮。劉邦深感楚軍正麵攻勢之猛烈,必須開辟新戰場以牽製楚軍。而此時,開辟新戰場的最好方略,莫如攻下齊國以威脅楚之後方。而且,如果漢軍攻齊,楚軍勢在必救,這樣,滎陽、成皋一線戰場的壓力就可減輕。因此,劉邦一麵令張耳守備趙地,並繼續征趙地兵增援滎陽、成皋防線,一麵又拜韓信為相國,讓他和曹參、灌嬰等將領率趙軍剩下的部隊進攻齊國。齊王田廣和相國田橫得知韓信將率軍來攻,立即調集齊國全部兵力20萬人準備迎戰,而派華無傷、田解二人為將,率軍進駐曆下(今山東濟南)。
劉邦部署已定,回到滎陽前線,謀士酈食其向劉邦請求到齊國去勸說齊王降服劉邦,劉邦同意了,立即派酈食其前往齊國。酈食其到齊國見了齊王後問:“大王知天下之所歸嗎?”齊王說:“不知道。你說天下何所歸?”酈食其說:“歸於漢。”齊王問:“先生為什麽這樣說?”酈食其說:“漢王在諸侯之前先入鹹陽。項王背約而王漢王於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知道後,舉蜀、漢之兵以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死;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服城池,即以其城封降服該城的將領為侯,得到財物也用來分給將士,與天下同其利,因而英雄豪傑都樂為漢王效力。項王有背約的名聲,又殺害義帝,背恩負義,對別人的功勞記不住,對別人的錯誤卻忘不掉。打了勝仗將士們卻得不到賞賜,攻下城邑而得不到封賞,不是項家的人就掌不了權。所以,天下有人背叛他,有才能的人怨恨他,而都不肯為他效力。所以,天下之大局以漢王勝利而告終,這是可以坐而等待的。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陘,誅成安君(陳餘),這些都不是人力所及,而是靠上天的福佑。如今,漢王已據有敖倉的糧食,斷絕成皋之險要,堅守白馬之津(在今河南滑縣東),杜太行(指太行山)之阪,距飛狐之口。此種形勢,天下人誰最後降服,誰必然最先滅亡。大王趕緊先投靠漢王,齊國可以保全,否則,危亡可立而待之。”齊王田廣認為有理,便答應了酈食其,派使者到滎陽去和漢求和。使者走後,齊王認為漢軍不會來攻,便減撤了駐紮在曆下的齊軍的警備,和酈食其每天在宮中飲酒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