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北伐,經過安徽、河南,各地撚首紛紛聚眾起事。
鹹豐五年(1855年)秋,各地撚軍首領齊集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推張樂行為首領,以雉河集為中心,建國號“大漢”。張樂行稱大漢明命王,分五色旗統領各軍。張樂行自統黃旗,龔德樹領白旗,侯士維領紅旗,蘇天福領黑旗,韓奇峰領藍旗。五旗以下又設五種鑲邊旗和其他旗號,由孫葵心等許多人分領。還製定《行軍條例》19條。河南夏邑黑旗首領王貫三,亦率部前來參加會議。人數約達十萬。
鹹豐七年(1857年)撚軍渡淮河南征,與太平軍李秀成、陳玉成部會師於霍丘與正陽關等地,並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蓄長發,受印信,使用太平天國旗幟,張樂行被封為“征北主將”,五旗各領亦各有封號。但他們“聽封而不聽調”,不出境遠征,並保持自己獨立的組織和領導係統。
鹹豐八年(1858年)張樂行等部北上占領安徽懷遠、臨淮和鳳陽等地。次年夏,和太平軍合力攻克安遠。十一月,懷遠失守。一年以後,臨淮、鳳陽也相繼陷落。同時,淮北撚軍三萬人在張宗禹等率領下,攻占蘇北重鎮清江浦(今淮陽)。鹹豐十一年(1861年)三月,龔德樹率軍配合太平軍西征武漢時,戰死於羅田鬆子關。九月,安慶失守,張樂行率眾北歸潁上。於第二年春,與太平天國聯合圍攻潁州(今阜陽)。不久,苗沛霖叛變,向張樂行的背後突然發動攻擊,使張樂行全軍潰敗。英王陳玉成被俘遇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以僧格林沁為首的清軍全力猛攻皖北蒙城、亳州,撚軍根據地雉河集失守,張樂行被俘遇害。
當天京陷落時,東援天京的西北太平軍、撚軍聯合部隊,正與清軍膠著於鄂東。天京陷落後,以僧格林沁的蒙古貴族騎兵為主的清軍,趁機發動突襲,聯軍受到很大損失,乃分二路突圍。一路陳得才為首東走,另一路賴文光為首北走,兩支部隊時合時分。賴文光巧妙地避敵主力,在豫南重創清軍。陳得才卻仍力圖東進,結果於十一月初,在安徽霍山為僧格林沁所敗。馬融和等趁機以十餘萬之眾,分批叛變。陳得才見大勢已去,服毒自殺。其餘部邱遠才、張宗禹等突圍與賴文光會合。推賴文光為首領。賴文光按照太平天國的兵製、紀律,整編撚軍,並逐漸易步為騎,使撚軍成為10萬餘人的騎兵武裝。撚軍還吸收了敗散各地的太平軍戰士,著名的範汝增來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