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變法的綱領——《應詔統籌全局折》
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震動和憤慨。康有為鑒於情勢危急,心懷“膠東之恥”寫了《上清帝第五書》。他說:“割台之後……事變之來,日迫一日!”“恐自爾之後,皇上與諸臣雖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他提出即應采擇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國是,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而已……其第二策曰大集群才而謀變政……其第三策曰聽任疆臣各自變法。凡此三策,能行其上,則可以強;能行其中,則猶可以弱;僅行其下,則不至於盡亡。”表示“不能為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看到這個奏折,很受觸動,讚賞康有為的膽識,準備召見,詢謀變法。
稍後,康有為在2月又呈遞《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彼得變政記》,並附上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所著《泰西新史攬要》等書,同時寫了《上清帝第七書》。這次上書主要內容建議皇帝以彼得大帝為楷模,出國考察,借鑒外國,以君權變法,接近人民。他說:隋煬帝“畏聞盜賊”,明萬曆帝“久不視朝”,提供著反麵的“傾國”教訓。當然,康有為是依據需要而美化彼得大帝,把曆史看成帝王將相創造的,這也恰恰暴露了他的唯心主義曆史觀。
戊戌保國會
在反對德國強占膠州灣的抗議聲中,1898年1月,康有為聯絡廣東旅京人士組成粵學會。接著,自稱“南海先生弟子”的內閣中書林旭主持成立閩學會,禦史楊深秀、禦史宋伯魯、總署章京李嶽瑞等主持成立陝西、山西聯合的關學會,久居京師、熟悉朝局的內閣侍讀學士楊銳在旅京四川會館成立蜀學會,這些分散的地域性的愛國救亡組織的出現,表明維新運動的高漲。這時,在上海就醫的梁啟超和康有為的弟弟康有溥也趕到北京,協助做聯絡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