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金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大獲全勝之後,又相繼奪取開原、鐵嶺等要地,然後將作戰矛頭直指已成孤立之勢的沈陽、遼陽。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統數萬騎兵,分八路攻略沈陽外圍,並於三月中旬以重兵圍困沈陽。努爾哈赤誘守城將領賀世賢出戰,然後佯敗退兵,使明軍中伏,大敗明軍,而後乘機攻城。沈陽城破,賀世賢、尤世功等將領先後戰死,守城軍民死者達7萬人。
沈陽失守後,後金軍又轉兵迎擊明朝援軍,先後打敗馳援明軍童仲揆、陳策奉部和李秉誠、朱萬良、薑弼部。十八日,又乘勝直趨遼陽,再次誘明軍主將出城應戰,然後設計破城。至二十一日,又拿下遼陽,遼東經略袁應泰見城陷自焚而死,巡按禦史張銓被俘殺。沈遼戰後,後金軍又連克廣寧(今北鎮)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
六月,明廷仍以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經略遼東,兵部尚書王象乾總督薊、遼軍務。因熊廷弼與遼東巡撫王化貞意見不合,天啟二年(1622年),又命兵部侍郎王在晉為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經略遼、薊、天津、登、萊軍務。麵對後金軍的淩厲攻勢,王在晉主張在山海關外八裏鋪構築重關,派重兵防守,均遭到兵備僉事袁崇煥等人的堅決反對。袁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今遼寧興城東南**島)。不久,又派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接替王,駐守山海關。孫認為隻守山海關不行,主張水陸配合,守關外以蔽關內;寧遠為關外通向關內的咽喉,必須確保,但寧遠孤立難守,應與覺華島守軍相配合,有戰事,島上軍隊可出三岔河,斷浮橋,繞到背後橫擊,無事則可以控製關外200裏地區。因此,他接任後,兼取袁崇煥和閻鳴泰二人的意見,一麵派袁崇煥駐守寧遠,對城防進行修複加固,作為關外抵禦後金的重鎮;一麵派兵駐守覺華島,以利水陸配合,屏障山海關。孫承宗經略遼東四年,訓練軍隊11萬人,修複大小城堡50餘座,使後金軍無隙可乘,遼東防務得到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