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以“七大恨”(殺其祖、父即其中一恨)告天,誓師伐明。他乘明朝不備,攻取撫順,連敗明軍,全遼震動。這下子,連終日縱情聲色、萬事不理的明神宗也著了慌,在次年二月調集了近9萬人的兵力,連同1.3萬名朝鮮兵,計10萬餘人,號稱47萬大軍,由遼東經略楊鎬指揮,企圖一舉將後金殲滅。
明軍兵分四路,第一路以山海關總兵杜鬆為指揮,由撫順東向,直撲蘇子河穀;第二路以遼東總兵李如柏為指揮,由清河(今遼寧本溪市東北)出鴉鶻關東向;第三路以開原總兵馬林為指揮,由開原出三岔口自北南下;第四路以遼陽總兵劉鋌為指揮,合1.3萬名朝鮮兵,出寬甸口自南向北。經略楊鎬坐鎮沈陽為總指揮,四路兵馬皆指赫圖阿拉。南路的劉鋌最先行動,而杜鬆帶領的第一路為全軍的主力,有兵3萬。且這一路出撫順,渡渾河,沿蘇子河穀而下,道路平坦易行,兩日就可到達赫圖阿拉,對後金的威脅最大。而其他三路山高水險,行進困難,一時均不易到達。
明軍的這種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略卻為努爾哈赤所洞察。他在分析軍事形勢時對諸部將說:“明軍要讓我首先見到南路有兵,誘我南下。而其由撫順方向來的一路必是重兵,須急拒戰,破此路則他路兵不足憂矣。”他抓住明軍兵力分散的弱點,采取“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略。對於最先告警的南路,他並不增援,僅以原駐防的500人抵禦,而集中了八旗所有的軍隊和各將的親兵約10萬人左右,西向抵抗兵馬最多、威脅最大的杜鬆一路。努爾哈赤的分析和部署,可謂知己知彼,令人歎服。
杜鬆雖然勇猛,然而無謀。他輕敵冒進,想占頭功。三月初一,杜鬆率領第一路明軍開抵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這裏隔著渾河是界凡。後金征調的1.5萬個役夫正在構築界凡城,僅有400名軍隊守衛。杜鬆想趁後金大兵未到,迅速攻占界凡,於是就將輜重和2萬人馬留在薩爾滸,自己帶1萬精銳搶渡渾河,進攻界凡。後金軍隊早有準備,預先把渾河上遊堵起來,待明軍渡到一半時,決堵放流,明軍淹死無數,而且渾河兩岸就此失去聯係和互援。